人類需要共同的框架
山林田野
英國劍橋大學官網公布了一項由英國牛津大學、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保護國際基金會(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)關于生物多樣性與語言文化關系的合作研究。研究者發(fā)現,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(qū)(即生物多樣性豐富且受威脅程度高的地區(qū))的語言種類非常豐富,人類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,也可以保護語言多樣性。
該研究已發(fā)表于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,題為《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(qū)及荒蠻地區(qū)的語言與生物多樣性》(Co-occurrence of linguistic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biodiversity hotspots and high biodiversity wilderness areas)。
該研究表明,在不足全球面積1/4的地區(qū)分布著4284種語言,約占全球語言種類數量的70%,這其中有2804種語言分布在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(qū),如美拉尼西亞島嶼東部(East Melanesian Islands),西非幾內亞森林(the Guinean Forests of West Africa),中美洲等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(qū)的語言都超過250種,尤其是新幾內亞地區(qū)語言種類多達976種。然而,這些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(qū)雖然語言種類繁多,但大多數語言的使用者較少,甚至有544種語言的使用者還不足1000人。
研究者表示,人類的行為既能對不同地區(qū)的語言、文化和生物多樣性起促進作用,也能導致生物滅絕,語言、文化同質化。工業(yè)化發(fā)展、全球化經濟不斷擴張、暴力沖突頻發(fā)導致生物棲息地消失。牛津大學語言學院教授蘇姍·羅曼(Suzanne Romaine)預計,到本世紀末約50%-90%的語言將會消失。
羅曼說:“人們常對地球上正在消失的物種給予關注,卻很少有人關注正在消失的語言。對此人類需要一個共同的框架,實現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語言、文化多樣性的目標。”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副教授拉里·戈爾弗洛(Larry Gorenflo)也表示,“研究生物多樣性和語言、文化多樣性之間的關系,可以幫助人們理解保護自然環(huán)境的重要性”。
(編者申明:以上圖文來自網絡,僅供學習與分享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歡迎交流!)
山林田野
山林是人類心靈的故鄉(xiāng),人類最原始的相望。田野是人類身心靈的治療師,生命動力的源頭。讓孩子暫時離開網絡,回到山林與田野之間,找回失落已久的靈魂。
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(lián)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(lián)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